2025年8月12日

26载无偿献血,以大爱传递生命火种


扫码登记、体检初筛……做完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流程,坐在献血椅上的韩良铭麻利地挽起袖子,伸出手臂,让针头扎进自己的血管,随着殷红的血液缓缓流进血袋,心中虽然还有些紧张,脸上掩饰不了的却是能为他人、为社会作贡献的那份自豪和喜悦。

图 (1).jpg

这是他第30次参加无偿献血,从1998年参与单位第一次组织的献血活动,直到今天,他整整坚持了26年,总计献出全血7600毫升,单采血小板22治疗量。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“小韩”到今日同事们口中的“韩哥”,他已不再年轻,却初心未改,依旧温暖善良。

1996年,韩良铭进入中国海峡人才市场(时为“福建人才智力开发服务总公司”),在组织的号召下,一腔热血的他走上献血车,因为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心里总有些忐忑,在等候献血过程中,他看到很多关于献血的宣传资料,本就感性的他心生触动——原来世界上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医院进行救治急需用血,正是有了一个个无名献血英雄的无偿奉献,才挽救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。这一刻,善念在他心中悄悄萌芽。他义无反顾地将200毫升珍贵的血液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。

从此韩良铭成为血液中心的常客,不论是参与单位组织献血,或是自己前往血液中心,他保持着每年1至2次的献血频率。疫情期间,临床用血紧张,中心联系到他,问他能否马上过来一趟,他二话不说就往献血点赶。已有多年献血经验的他清楚,对于病人而言,血液供应是一条生命线,在危急时刻,血就是命,耽误不得。

在一次献血过程中,韩良铭了解到中华骨髓库的招募信息,医护人员对他说,“骨髓捐献指的是造血干细胞捐献,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治疗白血病、淋巴瘤这类血液肿瘤的有效方式,移植成功能挽救一条生命。”闻言,他没有过多犹豫便决定: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——“虽然匹配成功的概率很小,但是只有参加捐献的志愿者越多,数据库才会越大,配对成功的机率才会越高。”

不久后,他竟真的接到电话,得知一位患有血液病的病人与他的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。这一消息让他既惊喜又感慨——他将有机会亲自将生命的火种传递给他人。

但是一直支持他献血的爱人却担心捐献造干对身体会有影响,韩良铭坚定表示,“对我来说,只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,就能恢复健康。但这能换来对方的一条命,我觉得很值得。”

知道他一直以来的执着,爱人不再说什么,默默地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下了名字。遗憾的是,就在他每天严格忌口、坚持锻炼,做术前最后准备的时候,对方却因病情过重而离世,没能等到他的捐赠。

多年来,韩良铭一直保持着打球、爬山等运动习惯,这是他能长年献血的“秘密”。他时常现身说法,对周围人表示,献血对身体并无影响,他献了二十几年的血依然身体强健,这就是最好的例子。“献血反而会督促我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,在献血前一个月,我会开始戒酒、清淡饮食、规律作息,这样才能确保在献血当天顺利通过体检。”

在韩良铭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身边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都将无偿献血视为一件光荣且理所应当的事情,越来越多人加入献血队伍中。在他的积极鼓励下,同事王正凎也多次随他一起走进血液中心。“我从前没有主动献血的意识,看到老韩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个事情,还是挺受感动的。”王正凎表示,他回家还鼓动爱人也参与了献血。那颗善念的种子历经岁月的洗礼,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

“有爱心的人很多,其实很多人都渴望参与献血,但是他们的身体不允许,我能做就尽量多做一点。”韩良铭谦虚地表示,自己能力有限,在别的方面或许没法作出很大贡献,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,他希望全力以赴,为社会略尽绵薄之力。

2024年是“世界献血者日”20周年。今年宣传活动的口号是“在庆祝世界献血者日二十周年之际:感谢你,献血者!”韩良铭在2024年荣获2022—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。他乐呵呵地说,“我今年已经50岁了,计划献到60岁。”——60岁,这是献血年龄的上限,却不是爱心的终点。韩良铭表示,退休后打算去血液中心当一名志愿者,为更多献血者提供服务。

来源:中国海峡人才市场